摘要
19世纪初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士所从事的两项重要的文化活动就是翻译《圣经》和编纂字典,他们在翻译《圣经》的过程中,针对到底该选用汉语中固有的“神”还是“上帝”来翻译基督教最高神God,意见出现分歧,引发旷日持久的“译名之争”,参加或与闻这场争论的传教士,很多人都编纂过英汉字典,他们在字典中如何翻译God,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态度和取舍。本文选取传教士马礼逊、麦都思、卫三畏、罗存德等人编纂的英汉字典,追踪他们对God一词的解释和翻译以及对后续字典的影响,一方面试图还原基督教的God和汉语的“上帝”之间语义对应关系的建立过程,另一方面旨在说明字典编纂作为特定历史时空下的文化活动,在义项选取和词条释义等方面都体现着编者的主观意图和当年的历史情境,所以字典在一定程度上只能是历史的产物,而不是超越时空的客观标准。今天国人视为当然的基督教God与汉语 “上帝”间的对应关系,自有其语义形成的历史过程,而传教士编纂的字典在这个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规范作用。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opyright (c) 2016 中国基督教研究(ISSN:2325-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