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ign Puppets, Christian Mothers or Revolutionary Martyrs? The Multiple Identities of Missionary School Students in Zhejiang, 1923-1949
PDF (英语)

How to Cite

庞小珍. (2025). Foreign Puppets, Christian Mothers or Revolutionary Martyrs? The Multiple Identities of Missionary School Students in Zhejiang, 1923-1949. 中国基督教研究(ISSN:2325-9914), 7, 162-192. https://journals.ccspub.cc/jrcc/article/view/310

摘要

本文以1923至1949年浙江基督教教会学校的女学生为切入点, 重点探讨基督教,国家主义和女权主义三者在女学生身份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文章以英国女传教士Mary Ann Aldersey于1844年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基督教教会学校——宁波甬江女子中学为例,并借助宁波档案馆有关甬江女子中学的馆藏资料和甬江女子中学校刊《甬江声》中体现的女学生们对于世界的看法进而来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本文通过细致分析《甬江声》杂志中的学生戏剧、诗歌和短篇作品,深入了解了甬江女中的学生们是如何在她们的多重身份即女性、基督徒以及女国民之间进行互相协调和妥协。另一方面,本文通过查阅民国时期的报纸如《时事公报》等,探究了从探索宁波地方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对教会学生的看法。据研究所得作者认为,虽然20年代存在反基督教的活动,如1922年的非基督教运动和1925年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但甬江女中的学生们并不觉得她们是“外国帝国主义的走狗”,且她们的基督徒身份和女国民身份也未产生冲突。相反的,学生们借助基督教强化了她们的爱国精神,超越了保守的性别规定,从而成为在宁波地方层面进行的国家建构中的核心一环。通过参加学校的基督教女青年会组织和学生自治会,甬江女中的女学生们在实现基督教服务社会的同时,表现出了她们的爱国主义情怀。虽然基督教老师和民国政府教育家们想培养女学生们成为“贤妻良母”,但这些女生通常并没有达到这一期望,而是创新地接受着不同思想如女权主义,成为医生、教授或革命活动家。通过承担领导职责,提倡革命和拒绝婚姻等做法,甬江女中的学生展示了她们在未来中国社会的不同以往的角色,而这些角色将远远超出国民政府和教会学校老师们的最初期望。

PDF (英语)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Copyright (c) 2016 中国基督教研究(ISSN:2325-9914)